《拉薩南北山:植觀四季》

第一集《春·醒山啟序》


(相關資料圖)

于7月6日播出以來

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

經過一整個夏天

第二集《夏·山靈盛野》

今天也將與大家見面

讓我們跟著

植物科普網絡博主

“路哥在西藏”

一起去探索“山靈盛野”的綠意密碼吧

路哥在西藏(植物科普網絡博主):

拉薩的夏天,整個南北山都呈現出一片綠意盎然。

五年前,這里全部是白沙子,一棵樹都沒有,都是沙化土地,當時種的時候樹高大概是1.5米、1.6米的樣子,現在4米、5米的都有。樹跟養小孩一樣,你越疼它、越養它、年復一年地去管護它、呵護它,才有今天這種效果。

從專業上來說,種樹三分種七分管,三分放在種樹上,七分靠養護。所以,年年澆水、修枝,及時察看有沒有得病、除草,這樣更有利于樹的生長。在南北山上,有十幾種不同的樹種,既有落葉的,也有常綠的,既有喬木的,也有灌木的。根據實際情況和設計要求,在海拔3900米以下種喬木,3900米到4100米種灌木,4100米以上進行種子點播和封山育林。

路哥在西藏(植物科普網絡博主):

難怪在上面的話就看不到很高的樹了。

索朗旺堆(南北山綠化專家組組長):

選擇樹種要結合它本身的習性,也就是生態學特性,通俗一點說,每個樹種的喜好跟人的習性一樣,如廣東人不吃辣椒,四川人特別喜歡辣椒。樹分為陰性樹種和陽性樹種,北山屬陽性,多選陽性樹種,南山屬陰性,多選耐陰,耐濕的陰性樹種。

從荒蕪到綠意盎然,這是時間的力量,是智慧凝結的力量,我們看到的南北山是一年更比一年的美麗變化。

西藏有一位“桃博士”, 一直做著關于光核桃的夢。十來年,曾博士團隊大概收集了來自于西藏六十多個縣的光核桃,采集了接近400份樣本。對每個季節采集的不同樣本,曾博士都會保存起來進行比較、觀察,針對適應環境的就送上山種植,不適應就將整個區域的種子源進行淘汰。

路哥在西藏(植物科普網絡博主):

你知道為什么南北山綠化工程要選擇光核桃嗎?

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博士)曾秀麗:

因為光核桃這個樹種起源于青藏高原,喜光又適合高海拔,在光線很好的北山,它適應性強,非常適合造林。選擇光核桃還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它具有很好的生態效益,立地條件很差的地方,它也能生長的很好;第二是它可以觀賞,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

整個南北山,設計光核桃用量是700萬棵。春天,我們在南北山上看到的星星點點桃花,就是這些光核桃點綴的,它們改善了拉薩的生態環境。通過南北山工程,我們相信,桃花夢在青藏高原、在拉薩它不再是夢。

今天的南北山已經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五年前這里荒草遍地,現在的南山公園,在這一山一景的工程規劃中,已經成了游客們必到的打卡地。

趙淼鑫(外地游客):

從布達拉宮方向看南山挺高的,我以前一直以為拉薩就是光禿禿的,這次來了感覺不一樣,這個公園好多樹,超乎我的想象。

路哥在西藏(植物科普網絡博主):

我也是沖著南山公園這個角度過來的,在這里可以看到幾乎整個拉薩城區,拍攝布達拉宮也是非常漂亮。

李豪(本地市民):

我經常來這邊鍛煉、爬山。現在這邊風景越來越好,每周日過來轉一轉。

路哥在西藏(植物科普網絡博主):

黃老師今天帶這么多學生,過來干嘛呢?

黃帥帥(西藏大學生態環境學院特聘研究員):

最近雨季降雨多,想來看一下,南北山有什么菌菇長出來了。

菌菇生長比植物的要求苛刻得多,南北山上有菌菇,反映了拉薩的整體氣候在變好,也意味著南北山的空氣濕度、有機質豐富度達到了菌菇生長的環境要求。拉薩市區的濕度是20%,在南北山綠化過程中,隨著雨季到來,空氣濕度可以達到60%以上,這個濕度就適合菌菇生長。

黃帥帥(西藏大學生態環境學院特聘研究員):

近一年,隨著氣候變化,西藏的整個降雨量實現逐漸增加,進一步地改善南北山植被生長環境的同時,也增加了土壤中微生物的含量。

藏大學生:

這是我們上午在南山公園采集的大型真菌樣品,現在我們對它進行切片處理,觀察菌絲形態結構、分子PCR,進行菌種鑒定。

要說五年的綠化,南山在變綠、北山在變綠,整個拉薩正逐漸被綠色包圍起來。

這座充滿著生命活力的城市,正在綠色的希望中展露出無限生命力,不知不覺,南北山已進入秋天,這將是一個收獲的季節,一個被植被演繹的彩色世界。

讓我們共同期待

秋天見!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