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一枚引人關注的“信使號”流星雨試驗火箭(1/4縮比模型)和配套流星雨發射器(實物),經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電”)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謝楷教授及空天電子技術研究團隊捐贈,落戶該校博物館。

這枚試驗火箭背后的故事,首先回溯到2025年8月12日。

當晚,一年一度的英仙座流星雨迎來極大值。在我國戈壁深處,今年的絢爛夜幕中又多出了另一抹璀璨——22時30分,一枚名為“信使號流星雨”的試驗火箭發出低沉轟鳴,騰空而起,經歷數十秒的穿云破霧,它沖出大氣,在天幕之巔驟然綻放。60簇熾烈光團宛若火樹銀花傾瀉而下,與自然流星交相輝映,緩緩灑落于深邃天幕之中。

這場全國首次的“人工流星雨”試驗圓滿成功。這片絢爛光芒的制造者,就是謝楷教授和他帶領的空天電子技術研究團隊。

為什么要造一場人工流星雨?

人們常常仰望夜空,等待流星劃過那一刻的驚喜與浪漫。那么,我們為什么要親手“創造”流星?

“流星屬于一種自然天象,當我們能通過科技手段創造流星,就成為人工天象的一種手段,可以人為控制流星出現的區域和時間,這對科學和應用都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謝楷說。

從科學角度講,人造流星的成功發射,意味著人類擁有了向空間主動注入物質的科學手段。

例如,可以向特定區域發射人造流星群,實施電離層的人為擾動與干預;或者在人造流星的燃燒過程中注入特定稀有示蹤離子,可用于研究高層大氣的科學奧秘。

標簽: 消費導報網 24小時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