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龍王山郊野公園在晚風中迎來了南京沿江街道龍山社區第三屆中秋百家宴的溫馨開場。長長的餐桌依次鋪開,百余道菜品散發著誘人香氣。李叔叔端來拿手的“紅燒仔排”,剛搬來的王阿姨帶來了“新疆的手抓飯”,南北風味在此碰撞融合。孩子們捧著碗穿梭在餐桌間,老人們笑著給身邊的孩子夾菜。這場持續三年的“舌尖上的聚會”,早已超越美食本身,成為連接鄰里、傳承家風、溫潤社區的獨特載體。

百家宴的溫馨尚未散去,9月27日晚,社區攜手浦口外國語學校高新分校舉辦第六屆中秋詩會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家社推廣活動再續華章。本次詩會以“月照山河 詩寄家國”為主題,匯集家、校、社三方力量,通過“山河”“家風”“紅船”三大篇章,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傳統文化盛宴。詩會上,《龍舞月華》在衣袖翻飛間舞出詩意山河與家國情懷;"家風"篇章溫情動人,社區居民共同呈現的《是媽媽是女兒》在月光下叮嚀著家的牽掛,《家風輕拂龍王山》原創情景劇生動演繹著家風傳承;"紅船"篇章里,各參賽代表家庭用原創詩歌表演誦表達對家國的赤誠。整場詩會以詩為媒,讓傳統文化潤物無聲,讓校家社協同力量凝心聚力。

這兩場深度融合的活動,正是對江北新區家庭建設服務中心落地龍山社區三年來工作成效的生動注腳。三年來,社區以家中心為樞紐,將“聚家文化、傳好家風、凝百家心”的愿景化為扎實行動。每周一至周五的夜晚,家事調解、家庭教育指導與法律咨詢三大服務準時“上線”,由專業律師與退休教師等組成的團隊,為居民搭建起解決家庭煩惱的“避風港”。每周四的“云課堂”直播間,則將科學的教育理念以最便捷的方式送到家長身邊。放學時分“路燈下的教育”、穿梭于街巷的紅色“家風大篷車”,這些創新的流動服務形式,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教育的活力在社區里隨時涌動,讓關懷在社區里隨處體現。

成果還體現在平臺的創新與資源的聚合上。“龍山·拾光”家風館已成為居民爭相打卡的“情感地標”。館內二八大杠自行車、老式收音機,墻上一句句家的感悟、一張張家庭相片,共同構筑了一個喚醒共同記憶、凝聚情感認同的沉浸式空間。同時,社區積極聯動周邊學校及共建單位,將龍王山郊野公園打造成多方認領建設、居民共同守護的“城市綠肺”和“兒童友好公園”,真正實現了“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區”的良性循環。

從舌尖到心間,從百家宴到中秋詩會,龍山社區始終以“家”為核,將多元力量匯聚成溫暖社區的強大動能。如今,老物件藏溫情,家書睦鄰里,巾幗顯擔當,居民共參與,共同繪就了一幅“鄰里和睦、家風醇厚”的溫暖畫卷。這份獨特的“龍山溫度”,正讓“愛與傳承”在每個家庭中生根發芽,續寫新時代社區治理的動人篇章。

通訊員 楊珍妮 陳宛莉 見習記者 魯玥

校對 朱亞萍

標簽: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