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揚子晚報網10月25日訊(通訊員 蘇侻奕 徐佳寧 記者 董婉愉 閆春旭)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5周年紀念日。據央視新聞消息,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鑒定工作有了新進展,8位志愿軍烈士身份得到確認。記者了解到,其中有1名江蘇宜興籍烈士,叫錢坤華。

由于犧牲時僅有22歲,錢坤華烈士幾乎沒有留下遺物。錢坤華是如何犧牲的?記者從宜興當地檔案史志館的烈士英名錄及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等資料中看到:錢坤華,1931年出生,籍貫江蘇宜興宜豐公社仇圩大隊,1951年5月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任73師218團擔架連戰士。1953年7月6日,在一次行軍過程中,路過一橋時,橋被爆炸而壯烈犧牲,一同犧牲的還有18位志愿軍戰友。

這段簡短的記述,背后是烽火連天的戰爭實景。在志愿軍軍史上,他所在的73師是一支英雄的部隊。1953年7月13日至27日,73師作為主力部隊參加了夏季反擊戰役的第三階段——金城戰役,這也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收局之戰。當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就在板門店簽訂,抗美援朝戰爭結束,錢坤華和戰友們就犧牲在了黎明之前。

錢坤華是如何“回家”的?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尋親之路。2022年,退役軍人事務部發布開展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信息比對工作的通知。當年7月,宜興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接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通知后,迅速開展了在韓志愿軍烈士親屬信息采集工作。根據江蘇省在韓志愿軍烈士名單,涉及宜興地區的共有3名烈士。宜興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協同屬地第一時間摸排烈士親屬情況,找到這3名烈士親緣關系較近的烈士親屬后及時上報,后續根據要求進行血樣DNA采集,并寄送到事務部相關部門進行鑒定比對。”

2022年9月9日,相關部門按照要求,對錢坤華烈士的侄子、堂弟、堂侄三人的血樣DNA進行了采集,并通過專門渠道,送至北京進行鑒定比對。2024年1月,退役軍人事務部首次對外發布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鑒定成果,索維亮等烈士成功完成身份確認。索維亮,泗洪人,1953年7月8日同樣犧牲在夏季反擊戰役中。索維亮也成為了江蘇首個通過DNA鑒定比對出身份的歸國志愿軍烈士。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三年多來,我們也一直在關注這個事情,烈士親屬也經常會過來咨詢比對結果。這次能夠得到比對成功消息,我們都非常激動和欣喜。”10月23日上午,宜興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聯系上了錢坤華的侄子錢若君,告知他和叔叔DNA比對成功的消息。

錢若君表示,自從2022年采集血樣后,每年都詢問宜興市退役軍人事務局DNA是否比對成功。他說:“今天終于夢想成真,喜悅的心情難以言表。叔叔在我們等待70多年后終于魂歸故里,終于可以在祖國的土地上長眠安息。雖然他這么年輕就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他的犧牲是光榮偉大的,永遠是我們后人學習的好榜樣。”

記者了解到,自2014年起,我國已連續12年迎回1011位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隨同歸國的還有近萬件烈士遺物。截至目前,已為其中36位烈士成功確認身份并尋找到親人。此次確認身份的8位志愿軍烈士分別為錢坤華、鐘登華、侯運恩、陳文元、朱德申、楊忠貴、丁仍江、姚維新。他們分別是2020年第七批和2021年第八批迎回祖國的志愿軍烈士。

據退役軍人事務部烈士遺骸搜尋鑒定中心鑒定分析處負責人劉立文介紹,已完成第十二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的檢測樣本采集,正穩步推進相關樣本的DNA信息提取,同步開展已迎回烈士遺物的整理、辨識與分析,力求獲取更多身份線索。同時,積極推進烈士親屬信息摸排與采集,為早日開展鑒定比對奠定基礎。

標簽: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