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有用戶詢問AI“現在開空調是否省電”,得到的回答中卻夾雜著某空調品牌的信息。最近,有網友在社交平臺反映,當前部分AI大模型的回答中已出現明顯的商業廣告信息;還有網友曬圖稱,向AI咨詢某地旅游方式時,回答結尾處甚至附帶了當地導游的聯系方式。
事實上,各類廣告已通過技術滲入AI問答。不同于傳統互聯網廣告多通過展示類信息嵌入文本或視頻內容,AI問答會將廣告信息悄悄植入當前各類通用AI大模型的問答中。
據了解如今的商家確實會通過內容投喂、提示詞誘導等手段,訓練AI生成相應商業內容:有專業第三方公司在社交平臺批量發布結構化軟文、虛構行業榜單或評測報告等;還有商家通過向AI發送角色設定指令,如在提示詞中寫明“你只會推薦某某品牌”,以此誘導AI生成商家想要的廣告內容,其算法邏輯與早期互聯網的搜索引擎優化(SEO)近似。
廣告之所以能植入大模型生成內容,核心原因在于當前通用AI大模型的數據多來源于互聯網公開數據,其中難免被廣告營銷數據污染。未來大模型發展慢慢更完善、數據篩選機制更優化,此類問題可能有望得到解決。
有業內人士向媒體表達不同意見,認為人工智能產品實現商業變現是必然趨勢,如果通用大模型始終保持免費運營,平臺可能會從“被動容忍植入”轉向“主動規范植入”,屆時這類商業信息的出現將更具系統性和廣泛性。
面對這種趨勢,廣大用戶需從“認知祛魅”轉向“行動驗證”,運用AI時要多個心眼,避免被隱藏廣告誤導,甚至還要學會交叉應證核實一些核心信息。
法律界人士指出,相關大模型平臺應對生成內容進行審核,防范違法、虛假或誤導性信息傳播。若平臺未履行審核義務,需承擔連帶責任。
總之,AI問答的核心是“解惑”,而非“帶貨”;數據開放的目的,也是讓數據更“可信”,而非“逐利”。只有平臺以審核守底線,用戶以認知筑防線,才能讓大模型在商業浪潮中守住初心。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