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營持續承壓的背景下,華僑城開啟了一系列自救與他救。近日華僑城宣布,董事長張振高、副董事長兼總裁劉鳳喜已離任,董事會選舉吳秉琪擔任新一屆董事長。在總裁職位空缺期間,吳秉琪將代行總裁職責。因此前在華潤置地表現突出,外界對吳秉琪寄予厚望,視其上任為華僑城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被看作是監管部門有意為之。與人事調整的他救相比,華僑城在2025年半年報中再次明確將回歸“雙輪驅動”的發展策略,也被看作是主動調整。在新的戰略定位下,吳秉琪能否有效推動戰略落地、扭轉公司頹勢,仍面臨較大不確定性與挑戰。

作為曾憑借“地產+文旅”雙輪驅動實現營收增長的代表性企業,華僑城近年來陷入凈利潤持續虧損的困境。自2022年張振高執掌公司后,戰略重心由側重文旅的雙輪驅動,轉向打造“一體兩翼三功能”的地產業務新模式,但調整效果有限。從2022年起,華僑城業績開始下滑,凈利潤由盈轉虧,并連續三年累計虧損高達260.59億元。

吳秉琪接棒董事長


【資料圖】

華僑城時隔三年再度啟動高層換帥。2025年9月,華僑城董事會選舉吳秉琪擔任新一屆董事長。在總裁職位空缺期間,吳秉琪將代行總裁職責。對于此次人事調整,市場普遍解讀為“臨危受命”,期望其能推動企業緩解當前經營壓力。

從職業履歷來看,吳秉琪擁有豐富的行業任職經歷,曾先后服務于華潤置地、中國建筑等頭部企業。在華潤置地任職期間,吳秉琪曾先后擔任華西大區總經理、華北大區董事長(非執行)及公司首席人力資源官。

從資源與經驗協同來看,吳秉琪履新后,或將為華僑城注入新的戰略思路與運營模式。中國城市房地產研究院院長謝逸楓表示,作為行業標桿,華潤置地在自持商業運營管理上構建了完善系統,商業地產板塊憑借高效運營實現高盈利,收益穩居行業前列。基于此,吳秉琪可推動華潤置地這套成熟的商業運營管理體系在華僑城落地,為企業戰略升級與管理優化提供有力支撐。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表示,華僑城當前的市場活躍度與華潤置地存在一定差距。基于此,具有華潤置地背景的管理者進入華僑城后,有望憑借前者在穩健經營、商業運營上的優勢,助力華僑城在新一輪市場發展中更精準地捕捉商機,進而為企業發展注入新動能,推動其經營質量與市場競爭力的提升。吳秉琪首先要面對的挑戰便是如何有效推動華僑城實現扭虧為盈。

2025年半年報顯示,華僑城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13.1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30.11億元同比大幅下滑50.82%;同期凈虧損規模達28.68億元,較上年同期10.56億元的凈虧損額,同比擴大虧損幅度171.52%。

嚴躍進稱,這一業績表現也意味著,華僑城中期業績已連續三年處于虧損區間,盈利狀況面臨持續壓力,為吳秉琪的履職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三年虧損超260億元

拉長時間線來看,2022—2024年,華僑城營業收入從767.67億元下滑至544.07億元。歸母凈利潤由2021年的盈利37.99億元下滑至2024年的虧損86.62億元。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2022—2024年期間,華僑城分別虧損109.05億元、64.92億元、86.62億元,三年累計虧損達260.59億元,并且虧損幅度呈現出波動性擴大的趨勢。

2022年,60歲的張振高在辭去保利集團總經理職位后,正式接管華僑城。上任后,張振高提出華僑城經營策略由側重文旅板塊的“文旅+地產”逐步轉向側重房地產開發的“一體兩翼三功能”模式。其中,“一體”指房地產開發主體業務,“兩翼”涵蓋文旅、商業等衍生業務。旨在通過這種模式將房地產開發與關聯產業結合,形成協同效應,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

然而,戰略轉型過程中遇上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房地產業務持續受挫。2022年,華僑城累計實現簽約銷售額553億元。到了2024年,簽約銷售額已降至263億元,接近“腰斬”。

房地產業務受挫的同時,旅游綜合行業板塊營業收入也由2021年的433.17億元下滑至2024年的272.99億元。

嚴躍進認為,文旅產業的發展方向具有明確可行性,但華僑城過往的文旅業務布局存在一定局限。他表示,華僑城過度側重重資產運營模式,與當前市場消費需求變化存在適配差距。事實上,文旅業務的有效推進,需與商業運營、存量資產盤活等領域深度聯動,形成協同效應。

重提“雙輪驅動”

利潤持續承壓之下,收縮拿地、出售資產、調整業務結構等一系列壓縮經營成本的舉措,成為華僑城“自救”的主要手段。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華僑城近幾年新增土地儲備逐年縮減。年報顯示,2021年華僑城共獲取23個項目,新增土儲258萬平方米;2022年獲取5個項目,新增土儲降至37.42萬平方米;2023年僅獲取4個項目,新增土儲38.13萬平方米;2024年新增土儲直接歸零。

收縮拿地也使得華僑城現金流保持穩定。年報顯示,2024年華僑城實現經營性凈現金流53.62億元,較2023年增加19.39億元,連續兩年為正。

在市場呈現回暖趨勢后,近期華僑城也重啟拿地。2025年3月,華僑城以底價4.57億元成功摘得重慶沙坪壩區小龍坎地塊。

在收縮拿地的同時,華僑城通過出售資產也在一定程度上“回血”。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23年以來,華僑城掛牌轉讓了上海寶格麗酒店、西安華僑城實業、麗江國旅49.53%股權、云南文產城市商業文化綜合投資有限公司等多處資產及股權。僅在2024年10月至11月兩個月內,華僑城已累計轉讓出售旗下五項資產,總價超過30億元。

關于華僑城未來發展方向是否調整、相關戰略是否優化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向華僑城方面發送采訪函。截至發稿,暫未收到企業的相關回復。

盡管華僑城在近年已積極采取系列“自救”舉措以緩解經營壓力,但從業績基本面來看,企業的虧損態勢仍未得到扭轉。

2025年上半年,華僑城旅游綜合業務實現營業收入81.65億元,在總營業收入中的占比達72.15%;房地產業務同期實現營業收入30.76億元。其中,房地產業務營業收入同比大幅下滑73.51%,毛利率降至5.49%。旅游綜合業務營業收入同比下滑27.9%。

兩大核心業務板塊下挫,進一步加大了華僑城扭虧為盈的難度。

面對該局面,華僑城在2025年中報提出,下半年旅游綜合業務經營計劃以存量產品提升和增量項目拓展雙輪驅動,增強旅游業務核心競爭力。房地產開發則以資源優化和產品提升協同發力,推動房地產業務健康穩健發展。

嚴躍進認為,當前階段華僑城需同步推進多項關鍵工作以改善經營局面。他表示,品牌重塑至關重要。在本輪企業調整落地后,需進一步強化品牌建設、提升品牌影響力,通過清晰的戰略定位與優質的產品服務,重塑市場對品牌的認知,這是企業重拾市場信心的核心環節之一。

謝逸楓認為,當前華僑城的首要任務可聚焦三方面。首先是加快銷售回款,這是企業現階段核心“造血”來源,需優先推進。其次是拓展融資渠道,通過發債、銀行貸款、引入第三方資金等方式補充流動性,保障到期債務償還。同時,優化商業板塊運營管理,穩定并拓寬收入來源,在開發端加大“好房子”項目推進力度,重塑產品形象、鞏固企業品牌。

標簽: 業務 虧損 躍進 房地產開發